一、概述
在线溶解氧分析仪是一种用于实时、连续监测液体(通常是水或废水)中溶解氧(DO, Dissolved Oxygen)浓度的仪器,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、工业过程控制、水产养殖、环境监测、地表水/地下水评估等领域。溶解氧(DO)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、生化反应活性及水质健康状态的关键参数,其浓度的准确监测对保障工艺稳定运行、优化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。
在线溶解氧分析仪通过传感器直接接触被测介质,将溶解氧浓度转化为电信号,经变送器处理后以数字或模拟信号输出,支持数据记录、报警及远程监控,满足工业过程对高精度、高可靠性、连续性监测的需求。
二、溶解氧的定义与重要性
1. 溶解氧的定义
溶解氧(DO)是指溶解在水或其他液体中的分子态氧(O₂),通常以mg/L(毫克每升)或 ppm(百万分之一)表示。其含量受水温、压力、盐度及大气压力等因素影响:
水温:温度越高,水中溶解氧的饱和浓度越低(如20°C时饱和DO约为9.1 mg/L,30°C时降至7.6 mg/L);
压力:海拔越高(气压越低),水体对氧气的溶解能力越弱;
盐度:盐分增加会降低氧气的溶解度(海水中的饱和DO比淡水低约20%);
大气接触:水体与空气接触越充分(如曝气池、河流),溶解氧越接近饱和状态。
2. 溶解氧的重要性
污水处理:在活性污泥法中,好氧微生物依赖溶解氧分解有机物(如COD/BOD),DO浓度直接影响处理效率与污泥活性;
工业过程:如锅炉补给水需极低DO(<0.01 mg/L)以防止金属管道氧腐蚀;化工反应(如发酵、氧化还原)对DO浓度有精确控制需求;
水产养殖:鱼类及水生生物呼吸依赖溶解氧,低DO(<3 mg/L)会导致缺氧死亡,高DO则促进生长;
环境监测:河流、湖泊的DO水平反映水体自净能力(如DO<2 mg/L为“黑臭水体”标志),是水质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。
三、在线溶解氧分析仪的工作原理
在线溶解氧分析仪的核心是将溶解氧浓度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,主流技术路线包括电化学法(原电池法/极谱法)与光学法(荧光法),两类方法原理差异显著,适用于不同场景。
(一)电化学法(Electrochemical Method)
电化学法通过电极与溶解氧的化学反应产生电流或电位差,分为原电池法(Galvanic Cell)和极谱法(Polarographic Method),两者结构相似,但驱动方式不同。
1. 基本结构
电化学传感器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:
透气膜(薄膜):覆盖在电极表面,允许氧气分子通过但阻隔液体与杂质(如悬浮物、油脂),保护内部电解液;
电极系统:包括阴极(通常为金/铂)和阳极(通常为银/铅),以及内部的电解液(如KCl溶液);
信号处理模块:将电极输出的微弱电流/电位转换为标准信号(如4~20 mA、0~10 V)。
2. 工作原理细分
(1)极谱法(Polarographic)
驱动方式:需外部施加0.6~0.8 V的直流电压(极化电压),强制推动氧还原反应;
反应过程:
阴极(金/铂):氧气在阴极获得电子被还原为氢氧根离子(碱性条件)或水(酸性条件),反应式为:
O2+2H2O+4e−→4OH−(碱性)
或 $$ O_2 + 4H^+ + 4e^- \rightarrow 2H_2O \quad (\text)
−∗∗阳极(银)∗∗:银被氧化为银氯化物(Ag+Cl−→AgCl+e−),提供电子回路;−∗∗信号输出∗∗:氧气扩散速率与水中溶解氧浓度成正比,通过阴极的还原电流大小反映DO浓度(通常为nA μA级)。
(2)原电池法(Galvanic Cell)
驱动方式:无需外部电压,依靠电极材料的自发氧化还原电位差(类似电池原理)驱动反应;
反应过程:
阴极(金):氧气还原为氢氧根(同极谱法);
阳极(铅):铅被氧化为氧化铅(Pb → Pb²⁺ + 2e⁻),与电解液中的离子反应生成不溶物(如PbCl₂);
信号输出:自发产生的电流与溶解氧浓度线性相关,无需额外供电,但响应速度略慢于极谱法。
3. 电化学法的优缺点
| |
| |
| 电解液需定期补充(原电池法)或电极易老化(极谱法) |
| |
(二)光学法(Optical Method,荧光法)
光学法基于荧光物质与溶解氧的特异性相互作用,通过检测荧光强度变化间接测量DO浓度,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,代表在线溶解氧仪的主流方向。
1. 基本原理(荧光猝灭效应)
传感器探头表面涂覆有荧光染料(如钌络合物Ru(bpy)₃²⁺),该染料在受到特定波长蓝光(约470 nm)激发时,会发射出红色荧光(约600 nm);
当溶解氧分子扩散至荧光层附近时,会与激发态的荧光染料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(荧光猝灭),导致荧光强度减弱或荧光寿命缩短;
荧光强度或寿命的衰减程度与溶解氧浓度成正比(氧分子越多,猝灭效应越强),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变化即可计算DO值。
2. 传感器结构
光源(LED):发射特定波长的激发光(通常为蓝光);
荧光感应膜:涂覆荧光染料的敏感层,直接接触被测液体;
光电探测器(光电二极管):接收荧光信号(红光),并转换为电信号;
补偿模块:校正温度、气压及光干扰的影响(如内置温度传感器实时补偿)。
3. 光学法的优缺点
| |
| 无膜、无电解液:避免膜污染与电解液消耗,维护周期长(通常半年~1年) | |
| 抗干扰能力强:不受流速、气泡影响(电化学法需稳定流速),响应速度快(<10秒) | |
| 对高温(>80°C)或强氧化性介质(如氯气)适应性较差 |
四、在线溶解氧分析仪的典型应用场景
1. 污水处理(核心应用)
活性污泥法:监测曝气池中的DO浓度(通常控制2~4 mg/L),确保好氧微生物活性,避免“过曝气”(浪费能源)或“缺氧”(降解效率下降);
厌氧/缺氧单元:通过低DO(<0.5 mg/L)或无氧环境控制反硝化、厌氧消化等工艺;
出水监测:确保排放水体DO达标(如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要求≥2 mg/L)。
2. 工业过程控制
锅炉补给水:监测除氧器出口DO(需<0.01 mg/L),防止锅炉管道氧腐蚀;
化工反应:如发酵过程(DO需维持在0.5~3 mg/L以平衡菌种活性)、氧化还原反应(精确控制氧浓度);
食品饮料:纯净水、果汁生产中监测DO以避免产品氧化变质。
3. 水产养殖与生态监测
养殖水体:实时监测鱼塘、虾池的DO(理想范围5~8 mg/L),预防缺氧浮头;
地表水/地下水:评估河流、湖泊的自净能力(DO≥5 mg/L为健康水体),监测富营养化风险(低DO可能伴随藻华爆发)。
4. 其他场景
游泳池/SPA:控制DO以抑制微生物滋生(通常≥4 mg/L);
海洋勘探:监测深海或极地水体的DO分布,研究生态适应性。
五、选型与使用注意事项
1. 选型关键参数
测量范围:常规污水(0~20 mg/L)、高精度场景(0~2 mg/L或0~0.1 mg/L);
技术类型:电化学法(经济实用,维护频繁) vs 光学法(高精度、低维护,适合长期在线监测);
输出信号:4~20 mA(工业标准)、RS485(数字通信)、HART协议(远程配置);
防护等级:IP65(防溅水)、IP68(潜水型,用于深井/曝气池);
温度/压力适应性:高温(>60°C)或高压(>1 bar)场景需特殊设计。
2. 使用与维护要点
电化学法:定期清洁透气膜(用软布擦拭,避免刮伤),补充电解液(原电池法)或更换电极(老化后);
光学法:避免强光直射探头,定期校准(通常每3~6个月用空气饱和水或零氧液标定);
环境干扰:安装时避开强电磁场、气泡湍流区,确保传感器浸没深度稳定;
校准:使用空气饱和水(接近100%饱和度)和零氧溶液(如亚硫酸钠溶液)进行两点校准,提升准确性。
六、总结
在线溶解氧分析仪是水质监测与工业过程控制的核心工具,通过电化学法(原电池/极谱)和光学法(荧光法)两类技术,实现对溶解氧浓度的实时、精准测量。其中:
电化学法凭借成熟的技术与低成本,适用于常规污水处理与工业场景,但需关注膜污染与维护成本;
光学法以无膜设计、高抗干扰性与长期稳定性,成为应用(如制药、半导体纯水监测),尽管初期投资较高,但长期运维更经济。
未来,随着微纳传感器技术、物联网(IoT)与人工智能的发展,在线溶解氧分析仪将进一步向微型化、智能化(自动诊断、预测性维护)、多参数集成(如同时测DO/pH/浊度)方向演进,为水资源管理、工业绿色生产及生态保护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。